< a href="http://www.pop800.com">在线客服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文章 > 踏浪视点 > 正文

一名北京重点中学老师的“双减”实践


踏浪旅游网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1.11.12


       执教二十多年来,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老师于晓冰一直奉行“三不”政策:不加课,不拖堂,不布置硬性作业。 他将其总结为“减法教育”。“减法教育”就是在教育中要学会做减法,而不是一味做加法。“减法教育”的核心是对 “快”与“慢”的深入思考,精髓是宁慢毋快,宁拙毋巧。不仅仅初一、初二这么做,到初三也这么做。这非常符合现在的“双减”精神,甚至比“双减”更进一步。这么干,能教好学生吗?在现实中,于晓冰也摸索得颇为艰难,经常头破血流。
       六年前,他曾从初一开始带学校实验班的语文课,但因为期末成绩不佳,被家长强烈要求换掉。他转而只教两个普通班,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占据了年级倒数后两名。初三伊始,于晓冰还是没立刻开始冲刺。普通班的家长也坐不住了,要求把他换掉。这次于晓冰强烈坚持。到中考时,他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都排到了年级中上游,完成逆袭。他有什么秘诀吗?

踏浪游网-安徽合肥周边游_国内游旅行社_出境游报价

     青年作家、策展人周融荣是他最早的学生之一。初一初二时,周融荣的语文成绩排在年级前30%左右,于晓冰让她不必太在意,多读书。在中考和高考时,语文成绩都成了她的优势项目。
回过头来,周融荣觉得于晓冰对“减法教育”的倡导是建立在对应试系统的了解与思考之上的,更带着对育人本身的深刻理解和使命感。这些年,于晓冰一直在自己的公众号“水寒说语文”里记录着在教育一线的经验和思考。而如今,“双减”来了,教育又该如何“减”,如何“加”呢?在最新的著作《减法教育:减负时代,家长如何做?》中,于晓冰总结道:“学时做减法,成绩做加法;管束做减法,自主力做加法;焦虑盲目做减法,长远发展做加法。”

       01.如何减,更需要智慧
       当“抢跑”成为教育的常态,焦虑自然蔓延开来。一旦学生成绩不够理想,老师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是学生投入不够,需要增加学习时间。而家长的第一想法就是要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。一个课外班不够,就报两个、三个,甚至更多。
       今年3月,于晓冰曾在班里做过一个小调查。他发现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辅导班,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周有四五次辅导班。但也有例外情况,有四五个学生没有任何课外辅导班,他们学得挺好,在课堂上注意力也特别集中。在家长会上,于晓冰说了《论语》中的一个故事。 鲁哀公问有若说:“年成歉收,国家备用不足,怎么办呢?”有若回答说:“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?”哀公说:“十分抽二,尚且不够用,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?”有若回答说:“如果百姓用度足,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?如果百姓用度不足,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?”
       于晓冰分析,哀公就是典型的直线思维,既然年成不好,国家用度不够,那就要提高税率,如果十分之二还不够的话,那就干脆增加到十分之三、十分之四,甚至更多。有若却是逆向思维,觉得应该少收税,理由是如果百姓的用度够了,君主的用度就没有不够的。当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,即使只是十税一,总量也会增加。
       教育也是如此,不能一直做加法,不能一味地增加学习时间,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,要想着如何在保证精力充沛的前提下提高效率。教育要学会做减法,做减法的教育更需要智慧,更需要勇气。于晓冰不留硬性作业。他留的作业是什么样的呢?比如学生写错字了,他不会让他一个错字抄几十遍,几百遍,那是最简单的办法。于晓冰要求学生给错别字做诊断,从字源、语境,甚至词性等方面去追溯它,到底因为什么出了差错,找到出差错的原因后,正确的用法是怎么样的。比如,考“新冠病毒”中“冠”的读音,学生错了。于晓冰绝不是告诉他这个冠不是读四声,而是读一声,他会让学生们回去查一下,“冠”什么时候读一声,什么时候读四声。“学生问,为什么?我说,下一次不考新冠病毒,下一次考冠心病,你还能对吗?另外,其他的冠字也需要弄清楚,例如张冠李戴。”学生在做这件事情时,最开始觉得慢,但做着做着,他发现确实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入、更透彻。其实这些学习方式也和中考的语文命题不谋而合。于晓冰每年都会研究语文中考试卷。他觉得从命题角度来说,语文方面是越来越科学,原来偏重知识、技能等的训练,现在更回到语文本身,考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。而且于晓冰觉得现在狂热追求高分甚至满分,是一种病,是一种缺乏常识的无知病。
       从60分提高到70分,比较容易,从70分提到80分,也还好,从80分提高到90分,那就更难了。而90分再往上非常难。“在这个过程中,你很多时候是在原地踏步,只不过是把知识踩得更实而已,而没有向上提升。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去追高分,是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。”于晓冰对学生说,平时考试考八十多分就挺好,没必要追什么太高的分数。
        对于自己的儿子,于晓冰也是如此。“按照现在的评价标准,我儿子是标准的学渣,不要说小学阶段常见的‘双百’从没见过,就是‘单百’也没见过。大多数时候,能有七八十分就不错了。”单元听写,总共四五十个字,他儿子能错四五个。于晓冰没有死揪儿子的成绩,而是放手让他去大量阅读。“为了短期的显性的分数而拼命,而忽略了长期的隐性的能力的形成,得不偿失。”当然,分数对于升学来说很重要。于晓冰理解家长所担忧的,“一分一操场”。但他觉得不是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一分一操场这件事,到最后那一刻,把成绩拿出来就可以了。“当然,很多人的想法是平时都做不好,最后怎么能做好?他就不相信这件事。”
        “英雄问出处,分数问来路”于晓冰平时上课,尤其是初一、初二时,不会刻意讲考试。七、八年前,他教的班上,有一个男生,学习认真极了,但也功利极了,经常质疑于晓冰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和考试没有关系,要求他必须要讲考试。于晓冰就对他说,如果觉得他讲的哪个内容和考试没关系,可以立刻指出来。课下,于晓冰拿着历年的中考真题,慢吞吞地翻到某年的某一道题,告诉这个学生:“你看,这道题与我今天所讲的方法和能力密切相关,我只不过是没有讲那个题而已。”几次下来,这个学生就不再轻易质疑于晓冰所讲的和考试没关系。对于考点,于晓冰“有意”为之,但希望学生觉得是“无意”听之。“如果我们双方都非常‘用力’,让课堂围绕着考试来转,虽然最终成绩可能不错,但就太无趣了。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遭到了伤害,那就是最大的损失。”但这是建立他对中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。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,他十几年来一直在做一些和应试相关的事情。比如,他连续十几年参与区里的初三期末、一模、二模试题的命题,所以对考试命题极为熟悉。他连续十几年参与或主要负责区里的中考阅卷工作,所以对阅卷极为熟悉。他能够从试题出发,制造出更多的试题来。但他不要求学生穷尽式地刷题,而是让学生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。初三一年,他们班要比同年级的其他班少做三分之一以上的练习题。他称那些题是“野题”,是“烂桃”,不值得一做。他告诉学生要成为“读书人”,而不是“练习人”。初一、初二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,多多读书,打好基础,初三阶段系统讲一讲应试的基本原则和技巧,则非常容易提升起来。反之,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要学技巧,而不从理解文本上下功夫,不从提高语文素养上下功夫,则会南辕北辙。就像是练武术一样,最开始一定要练好内功,而不是一上来就学花架子。
        02.双减之后,应该加什么?
        于晓冰很少会和家长谈关于孩子成绩的问题,更多谈的是成长,谈理想培养,谈发展自控力,谈规则意识,谈如何培养质疑精神等等。他觉得这些看似和成绩无关,但实际上却是成绩的基石,任何单独追成绩的行为,都是沙上建塔,所谓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他发现,对于一些孩子来说,考上大学的那一刻,就是人生的最高光时刻。“看看今天有多少孩子考上了大学,甚至读完了博士,然后就把书本一丢,再也不读书了呢。拼命压榨出来的成绩,最终只会让他们更加厌倦学习。在厌学的孩子那里,终身学习就成为一句空话。”还有些孩子虽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,但是心理出了问题,甚至患上了抑郁症。

        这些年来,于晓冰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心理出了问题。“不能心存侥幸,觉得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,都是网上才看到的事,自己家孩子不会遇上。其实幸运与不幸,并不偶然,而是选择之后的某种必然。”在儿子出生之前,于晓冰给他写过一封信,就是希望他健康,做一个正常的人。“教育中不要拼命去追求高线,到最后底线都没了,这是非常麻烦的事。当你有这种底线,去做事时,就会有意识地简化自己的一些需求,不再那么拼命地往上追了。而教育的内卷让大多数人处在一个疲于奔命的阶段,很少有让人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。

       十几年前,于晓冰就对还在上初中的周融荣说:“阅读和写作需要闲暇。”周融荣回味至今:“一定程度的闲暇是任何深入、成体系思考的必要条件。在这个强调速率和KPI的时代,于老师倡导‘减法教育’是格外需要勇气的,虽然对任何稍有研究或创作经历的人来说,这不过是最显而易见的常识。”
        “减法教育”其实就是在贯彻教育常识。 如今“双减”来了,空余下来的时间,孩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呢?于晓冰给出了三点建议:
        一是睡觉。他很讨厌“既然死后长眠,生前何必久睡”这样的“励志标语”贴在教室里。睡眠对于孩子来说太重要了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身体发育。与其头脑昏沉低效地延长学习时间,不如头脑清醒高效地利用时间。
        二是读书。语文真正的作业是阅读,而不是什么刷各种练习,完成什么抄抄写写。要真正给孩子时间阅读,不要一看到孩子在读书,没有动笔做题,就觉得没有在学习,实际上,阅读才是最主动、最高效的学习。各种刷题,能够接触的范围毕竟有限,而且整体效率不高。一定程度上来说,阅读的水平决定了学习的能力,决定了学习所能达到的高度。
       三是运动。生命在于运动,“欲文明其精神,先自野蛮其体魄”。有一个好身体,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,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热爱运动的习惯,掌握一门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。
       于晓冰希望告诉诸位家长,“快是断肠草,慢是还魂丹”。减法教育,是要减去那些非必要,非重要,非紧要的学习负担,“减”的最终目的是“加”,是要达成更好的效果,让孩子成为拥有独立、完整、健全人格的人,让孩子成为拥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。
       源自《看天下》